第五百八十一章 自投罗网
越南的春节攻势已经到了尾声,在各个战线中北越军队的进攻都已经被击退,就在几天前,包围溪山基地的北越军队也开始撤退。整个溪山基地的美军已经阵亡一半,只剩下三千不到的美军士兵见到了的援军。
美军在这次春季攻势几乎在第一时间,在所有地方都遭到了突袭,除了溪山基地之外,其他方向的美军缺乏准备,整个战役中美军阵亡九千人。击毙北越士兵四万左右,对于双方来讲,这都是一场惨胜。苏联国内的军备源源不断的运到河内,为战损的北越军队提供补充,可以说只要北越还存在敢当兵的人,就永远不会担心。
所以在溪山战役的最后阶段,两个全副武装的苏械师接应溪山周围的北越士兵撤退时候,这个全副武装的接应也被战场上的战地记者传回了国内。再次激起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人们高呼着口号在五角大楼抗议,“放弃吧,我们已经陷入到了无休无止的消耗战当中,我们无法阻止整个苏联集团支持下的北越,就算在战场上我们也打不赢。”
“我们绝对不会服役!”在电视镜头前面,参加集会的美国学生纷纷把兵役卡扔在地上,然后付之一炬,地面上的熊熊大火向整个美国表明,学生不会参加这次的战争。
云集在五角大楼前面的学生,人数高达十万,年轻人高呼着反战的口高,表示自己在下次的选举中绝对不把选票投给任何继续战争的候选人,甚至在人群中还有人拿着越南**的旗帜,在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中,自己国家的学生竟然拿着敌人的旗帜对自己抗议。这个场面通过电视转播被全美知道,所有人深深地陷入到了震惊当中。
“看看这些学生,男的这么长的头发还抹粉,女人穿皮鞋轧武装带。美国人已经疯了,”把录像机关掉,谢洛夫坐在座椅上幸灾乐祸的评价道,“不过虽然我们投入了这么大,但总体而言仍然是盈利的,南美的毒枭出货量这几年年年增高,和这种环境也离不开关系。”
这个年代美国社会剧烈动荡的一个年代。反战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运动等各种运动交织在一起,社会上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基于对社会动荡的不安,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美国青年人中出现了摒弃现存的社会价值而谋求一种虚无的回避现实的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一股强大的反主流文化开始出现,并贯穿了整个年代,使得这个时代“指导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所有道德规范都受到了攻击”。反主流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嬉皮士的大量出现,他们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他们参与各个城市举行的反战进军。
整个社会弥漫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学生用消极的态度面对国家的政策。这种情况苏联在阿富汗战争时期中也遇到过,从国家的角度,这完全就是拖后腿的行为。但这件事发生在美国,身为一个苏联国家总政委,谢洛夫必须用屁股说话,干得好。
克格勃的南美司,在越南战争开始之后,已经成了克格勃最盈利的部门,往美国运毒最大的毒枭,不是那些周边的小国,这个组织的名字叫克格勃。要知道苏联周围也有不少的产地,比如伊朗、土耳其东部、阿富汗。这些地方给克格勃边防军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但随后谢洛夫命令边防军着重打击这种犯罪,并且给予奖励,于是边防军开始越界执法,甚至有时候越过边界去抢夺,最后这种害人的东西都到了南美司的克格勃安全人员手中,卖给美国人。
“根据我们在美国的线人叙述,美国的暴力犯罪已经达到了新高,社会上弥漫着不安的气氛,还有就是他发现不少学生收听我们的莫斯科广播电台。”萨哈托夫斯基也带着笑容说了这件事,美国人出现了烦恼,当然是苏联人最高兴了。
莫斯科广播电台,其实在美国有一个更容易接受的名字,叫苏联之声。苏联之声的总部距离克里姆林宫不远,是一座米黄色的办公大楼,里面用世界所有主流语言进行广播,甚至直接就是用外国人进行广播,其中就包括了不少语言专家,电台内部食堂每天的餐饮都不同——各国食品轮流上。
苏联之声的作用和********是一样的,是向美国人介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早在十年前,********就取消了法语、德语在内的所有广播。除了美国人自己使用的英语之外,专门成了应对苏联的俄语广播电台,但在英法殖民地**之后,又新加了十几种语种,不用想也知道是为了和苏联争夺这些新兴国家的转变。
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这种紧张局势下,********配合美国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对古巴、苏联、东欧的广播。英国泰晤士报称********进行一次“摧毁性的广播轰炸”。苏联之声恰好和********相反,********最大的工作量是俄语,而苏联之声最大的工作量是英语。
两国对待对方同行的态度很一致,苏联屏蔽********的信号,美国屏蔽苏联之声的信号,但对于一些有相关知识的人来说,他们总能重新找到信号听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美国国内出问题的时候,出现苏联之声的影子,这是在正常不过的时候。苏联强势输出价值观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一方面是由于阿富汗战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苏联那时候接连死领导人,影响了这方面的工作。
“驻古巴办事处也说,最近我们的电影卖的不错。”谢洛夫拍着大腿,当然黑人暴力犯罪升高,这肯定和电影没关系。至于为什么白人女性是受害者,他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里根不是说过么,是人要杀人,而不是枪要杀人。谢洛夫认为说的很有道理,是人要犯罪,和古巴办事处拍的电影没有关系。
“对了,主席,齐奥塞斯库邀请戴高乐访问罗马尼亚,我们是不是表达我们苏联的立场。”萨哈托夫斯基差点忘了自己这次的真正目的。他是来通知法国的行动的。
“哦?嗯?”谢洛夫哦了一声,忽然愣住了,然后脑筋开始急转。戴高乐访问罗马尼亚?马上急切的问道,“什么时候,访问几天?”
“好像是一个星期,时间是五月十五号。是我们顾问部的同志传回来的消息。”萨哈托夫斯基一看谢洛夫的反应就知道,这件事十分重要。
“法国内部学生在和政府对抗,戴高乐还真是有自信,认为自己的威望管用?”谢洛夫捏着自己的手指心中进行盘算,原来五月风暴期间还有这种事情。这可是你自投罗网的,如果你呆在法国不出来,相信这次风波苏联也没什么办法。
对于苏联来讲,齐奥塞斯库不是一个听话的人,今年开始的,罗马尼亚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以色列保持外交关系,奥地利总理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访问罗马尼亚,美国的尼克松曾两次访问罗马尼亚。在邀请外国领袖来访的同时,齐奥塞斯库率团频频出访,对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加强了同这些国家的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扩大了罗马尼亚在世界上的影响
齐奥塞斯库明显的对苏联保持距离,所以苏联中央主席团曾经好几次谈论这个问题,齐奥塞斯库是不是有脱离苏联的想法,并且让克格勃对这种情况进行评估。
但和历史不一样的地方是存在的,那就是这个历史中,苏联的驻罗马尼亚集团军没有撤销,罗马尼亚国内仍然有苏联驻军的存在,齐奥塞斯库上台之后还想在这个问题上和赫鲁晓夫沟通,但不论是勃列日涅夫还是谢列平,都在阻挡两人谈起这件事。
“老师,对罗马尼亚的问题,整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没有人比更加了解了,你当年就是我们驻罗马尼亚的总顾问,罗马尼亚内务部是你亲手建立的。”谢洛夫看着萨哈托夫斯基第一副主席道,“在退休之前,你不希望看见另一个西欧大国,变成我们的朋友么?”
谢洛夫当然明白,戴高乐是具备扑灭五月风暴能力的,只要戴高乐自己不犯错误。苏联使用吃奶的力气也没办法,但他从来都不知道,原来在五月风暴期间,戴高乐竟然还在出访,而且出访的国家,竟然是苏联能影响到的罗马尼亚。
这就是知道的历史的好处,谢洛夫知道五月风暴的发生,明白戴高乐这次来罗马尼亚的重要意义,所以才在本来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正视了成功的可能性。意大利**已经成了为在野党,但也许苏联可以从法国把这个损失弥补回来。(未完待续。)
美军在这次春季攻势几乎在第一时间,在所有地方都遭到了突袭,除了溪山基地之外,其他方向的美军缺乏准备,整个战役中美军阵亡九千人。击毙北越士兵四万左右,对于双方来讲,这都是一场惨胜。苏联国内的军备源源不断的运到河内,为战损的北越军队提供补充,可以说只要北越还存在敢当兵的人,就永远不会担心。
所以在溪山战役的最后阶段,两个全副武装的苏械师接应溪山周围的北越士兵撤退时候,这个全副武装的接应也被战场上的战地记者传回了国内。再次激起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人们高呼着口号在五角大楼抗议,“放弃吧,我们已经陷入到了无休无止的消耗战当中,我们无法阻止整个苏联集团支持下的北越,就算在战场上我们也打不赢。”
“我们绝对不会服役!”在电视镜头前面,参加集会的美国学生纷纷把兵役卡扔在地上,然后付之一炬,地面上的熊熊大火向整个美国表明,学生不会参加这次的战争。
云集在五角大楼前面的学生,人数高达十万,年轻人高呼着反战的口高,表示自己在下次的选举中绝对不把选票投给任何继续战争的候选人,甚至在人群中还有人拿着越南**的旗帜,在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中,自己国家的学生竟然拿着敌人的旗帜对自己抗议。这个场面通过电视转播被全美知道,所有人深深地陷入到了震惊当中。
“看看这些学生,男的这么长的头发还抹粉,女人穿皮鞋轧武装带。美国人已经疯了,”把录像机关掉,谢洛夫坐在座椅上幸灾乐祸的评价道,“不过虽然我们投入了这么大,但总体而言仍然是盈利的,南美的毒枭出货量这几年年年增高,和这种环境也离不开关系。”
这个年代美国社会剧烈动荡的一个年代。反战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运动等各种运动交织在一起,社会上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基于对社会动荡的不安,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美国青年人中出现了摒弃现存的社会价值而谋求一种虚无的回避现实的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一股强大的反主流文化开始出现,并贯穿了整个年代,使得这个时代“指导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所有道德规范都受到了攻击”。反主流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嬉皮士的大量出现,他们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他们参与各个城市举行的反战进军。
整个社会弥漫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学生用消极的态度面对国家的政策。这种情况苏联在阿富汗战争时期中也遇到过,从国家的角度,这完全就是拖后腿的行为。但这件事发生在美国,身为一个苏联国家总政委,谢洛夫必须用屁股说话,干得好。
克格勃的南美司,在越南战争开始之后,已经成了克格勃最盈利的部门,往美国运毒最大的毒枭,不是那些周边的小国,这个组织的名字叫克格勃。要知道苏联周围也有不少的产地,比如伊朗、土耳其东部、阿富汗。这些地方给克格勃边防军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但随后谢洛夫命令边防军着重打击这种犯罪,并且给予奖励,于是边防军开始越界执法,甚至有时候越过边界去抢夺,最后这种害人的东西都到了南美司的克格勃安全人员手中,卖给美国人。
“根据我们在美国的线人叙述,美国的暴力犯罪已经达到了新高,社会上弥漫着不安的气氛,还有就是他发现不少学生收听我们的莫斯科广播电台。”萨哈托夫斯基也带着笑容说了这件事,美国人出现了烦恼,当然是苏联人最高兴了。
莫斯科广播电台,其实在美国有一个更容易接受的名字,叫苏联之声。苏联之声的总部距离克里姆林宫不远,是一座米黄色的办公大楼,里面用世界所有主流语言进行广播,甚至直接就是用外国人进行广播,其中就包括了不少语言专家,电台内部食堂每天的餐饮都不同——各国食品轮流上。
苏联之声的作用和********是一样的,是向美国人介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早在十年前,********就取消了法语、德语在内的所有广播。除了美国人自己使用的英语之外,专门成了应对苏联的俄语广播电台,但在英法殖民地**之后,又新加了十几种语种,不用想也知道是为了和苏联争夺这些新兴国家的转变。
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这种紧张局势下,********配合美国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对古巴、苏联、东欧的广播。英国泰晤士报称********进行一次“摧毁性的广播轰炸”。苏联之声恰好和********相反,********最大的工作量是俄语,而苏联之声最大的工作量是英语。
两国对待对方同行的态度很一致,苏联屏蔽********的信号,美国屏蔽苏联之声的信号,但对于一些有相关知识的人来说,他们总能重新找到信号听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美国国内出问题的时候,出现苏联之声的影子,这是在正常不过的时候。苏联强势输出价值观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一方面是由于阿富汗战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苏联那时候接连死领导人,影响了这方面的工作。
“驻古巴办事处也说,最近我们的电影卖的不错。”谢洛夫拍着大腿,当然黑人暴力犯罪升高,这肯定和电影没关系。至于为什么白人女性是受害者,他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里根不是说过么,是人要杀人,而不是枪要杀人。谢洛夫认为说的很有道理,是人要犯罪,和古巴办事处拍的电影没有关系。
“对了,主席,齐奥塞斯库邀请戴高乐访问罗马尼亚,我们是不是表达我们苏联的立场。”萨哈托夫斯基差点忘了自己这次的真正目的。他是来通知法国的行动的。
“哦?嗯?”谢洛夫哦了一声,忽然愣住了,然后脑筋开始急转。戴高乐访问罗马尼亚?马上急切的问道,“什么时候,访问几天?”
“好像是一个星期,时间是五月十五号。是我们顾问部的同志传回来的消息。”萨哈托夫斯基一看谢洛夫的反应就知道,这件事十分重要。
“法国内部学生在和政府对抗,戴高乐还真是有自信,认为自己的威望管用?”谢洛夫捏着自己的手指心中进行盘算,原来五月风暴期间还有这种事情。这可是你自投罗网的,如果你呆在法国不出来,相信这次风波苏联也没什么办法。
对于苏联来讲,齐奥塞斯库不是一个听话的人,今年开始的,罗马尼亚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以色列保持外交关系,奥地利总理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访问罗马尼亚,美国的尼克松曾两次访问罗马尼亚。在邀请外国领袖来访的同时,齐奥塞斯库率团频频出访,对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加强了同这些国家的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扩大了罗马尼亚在世界上的影响
齐奥塞斯库明显的对苏联保持距离,所以苏联中央主席团曾经好几次谈论这个问题,齐奥塞斯库是不是有脱离苏联的想法,并且让克格勃对这种情况进行评估。
但和历史不一样的地方是存在的,那就是这个历史中,苏联的驻罗马尼亚集团军没有撤销,罗马尼亚国内仍然有苏联驻军的存在,齐奥塞斯库上台之后还想在这个问题上和赫鲁晓夫沟通,但不论是勃列日涅夫还是谢列平,都在阻挡两人谈起这件事。
“老师,对罗马尼亚的问题,整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没有人比更加了解了,你当年就是我们驻罗马尼亚的总顾问,罗马尼亚内务部是你亲手建立的。”谢洛夫看着萨哈托夫斯基第一副主席道,“在退休之前,你不希望看见另一个西欧大国,变成我们的朋友么?”
谢洛夫当然明白,戴高乐是具备扑灭五月风暴能力的,只要戴高乐自己不犯错误。苏联使用吃奶的力气也没办法,但他从来都不知道,原来在五月风暴期间,戴高乐竟然还在出访,而且出访的国家,竟然是苏联能影响到的罗马尼亚。
这就是知道的历史的好处,谢洛夫知道五月风暴的发生,明白戴高乐这次来罗马尼亚的重要意义,所以才在本来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正视了成功的可能性。意大利**已经成了为在野党,但也许苏联可以从法国把这个损失弥补回来。(未完待续。)